泽库县以林草长制为抓手 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
全面推行林(草)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的一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实践。自林草长制启动以来,泽库县以林草长制为抓手,严格保护林草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增加国土绿色底蕴,建立健全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着重从七个方面发力,着力构建绿色产品体系、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
强化林草资源保护。加快建立林草资源大数据管理体系,确保每块林草地都有林草长和监管员、生态管护员负责管理。建立健全林草保护制度,对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草原公园,三江源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承接转移发展区内的林草资源根据各自所具有特殊生态作用,开展多维度、多方位、多层级保护管理,进一步增强林草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格落实林草地用途管制和林草地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草资源节约集约使用水平。抓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对林草资源的精准保护和管理。加强天然林、公益林、草原的保护,实现林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生物安全。
拓展林草资源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整体规划、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编制林草资源保护项目规划,全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国家重点公益林、封山育林等专项生态修复工程,加快规模化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云杉、高山柳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力争2025年全县林地保有量达到 200万亩。争取落实一批退牧还草、补播改良、草地鼠虫害防治、黑土滩治理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采坑回填、边坡修复、地貌重塑类重点项目,全面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力争2025年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突出抓好城镇规划中绿地建设,持续开展城镇、易地搬迁点、村庄、机关、学校、寺院、道路两侧、居民住宅小区等绿化,尤其是在城镇建设中,少用水泥石头,突出原生态,不断扩大绿地面积,扩展绿色空间。
构建自然保护体系。紧紧围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遇,深入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三步走”战略,突出抓好三江源麦秀国家森林公园、泽曲国家湿地公园、和日国家沙漠公园保护建设,扎实推进措日更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任务,积极申报官秀省级湿地公园,实施自然资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生态旅游基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等建设工程,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打造国家公园示范县,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加强湿地、湖泊等资源保护力度,加快实施重点区域防沙治沙工程,推进水土流失和沙化土地治理,确保现有林地、草地面积不减少,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
提升林草监管水平。进一步健全林草监督管理机构,保证林草监督人员到位,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生态管护员队伍建设,层层落实管护责任,严格管护职责,确保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林草生态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做好林草面积、生产能力、生态环境状况、有害生物灾害,以及林草保护与建设效益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实行严格的林草资源空间管控和用途管制措施,严格按照“先审后批”的法定程序,做好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草原审核审批工作,坚决制止不按法定程序审批和乱征滥占行为。对违反法定程序未批先建、越权审批等造成林草资源严重破坏的,依法追究审批单位和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制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采取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突出抓好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减轻有害生物对森林和草原的危害。突出运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止森林和草原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林草防灾能力。加快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地等防火防盗、灾害防控、巡护等必需交通道路、生活用水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责任区域基础设施能力。建立“互联网+”林草资源实时监控网络建设,加强林草资源监测队伍及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效率和监测数据准确性。抓好跨区域林草资源联防联控,实时掌握林草资源动态变化,为快速发现和查处问题、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高度重视防火工作,准确评估森林草原灾害安全风险,统筹加强人员队伍,完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加强动态监测,掌握动态变化,做到一旦发生灾情能够有效处置和应对。
持续深化林草补偿。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任务,进一步优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空间,积极争取将县域内主要河流源头、两岸、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区等生态功能重要且十分脆弱的区域和地段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补偿范围,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按照森林生态效益,生态管护成本和难度,探索建立分区域、分级别的差异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县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调整全县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范围和奖励办法,加快建立县域内差别化补偿标准,确保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发挥最大功效,以多元化生态补偿形势引导广大群众投身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积极探索林草保护修复、生态产品研发、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制定全县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探索林业、草原碳汇交易模式,进一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林草产业。立足林草资源禀赋,发挥泽库气候、资源、物种优势,突出绿色有机、原生态,建成万亩有机饲草基地,放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效益,提供高端、高品质、高附加值生态产品,打造优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推动林草与文旅、康养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生态观光、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打造一批草原风光、河道风情与游牧文化融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重点发展以大黄、秦艽、雪莲、党参、黄芪等为主的林药和以蓝马鸡、林麝、马鹿等为主的林下畜禽,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林下经济基地。深化升级“拉格日”模式,进一步明晰森林、草原产权,继续放活经营权,切实强化权益保护,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励各类经营主体更加积极地培育和呵护绿水青山,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换通道,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的新路子。完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推进自然保护地内群众转产增收,让守护者有更多的获得感。
主办:泽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总监:田国军
审核:鲍德乾
责编:才让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