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泽库要闻

 拓宽思路 适应新常态  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18-02-01 |浏览:12472

 拓宽思路 适应新常态

 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泽库县2017年工作成效及2018年工作计划


    一、2017年工作成效

  2017年以来,泽库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转变”“六个着力”“三个用心把握”的要求,州委“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工作短板”的工作思路,紧紧结合县情实际,全面落实“710”工作制度,深入开展了“百日攻坚”“会战黄金季”“夏秋季攻势”“收好官、开好局”等专项行动,各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46亿元,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9亿元,增长16.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27万元,同口径增长28.15%;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6.13亿元,增长4.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亿元,增长1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8668元和6548元,分别增长9.1%、9.5%。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畜牧业方面,以拉格日模式为样板,把生态畜牧业作为主打产业,明确畜牧业发展方向,生态畜牧业发展已从单一传统模式向集约现代化模式转变。预计,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8.11亿元,增长3%,存栏各类牲畜56.54万头(只),出栏牲畜42.84万头(只),肉奶总产量分别为1.5万吨、1.88万吨。完成35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资源整合及股份制改造,7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合法公证。优化调整特色农作物种植结构,持续在西部扩大人工蕨蔴、油菜、土豆、优质牧草等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泽库黄蘑菇、泽库蕨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认证标识。县内外开设合作社畜产品直销店、专卖店达70家。加快有机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产业园区完成一期建设用地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泽库县省级精准扶贫产业园建设。建立利益链接机制,9家经济合作组织入驻园区,带动贫困户1460户,园区示范带动效益明显。引进企业3家,两家已投产,园区产值达1.32亿元。基础设施方面,全年计划开工建设项目110项,总投资24.8亿元,开复工102项,开复工率93%,完工65项。强化了项目资金监管,对全县39项重点项目开展竣工结算审计。在青南牧区率先编制完成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一核六星,七彩藏乡”整体定位思路。立足市政总体规划,大力实施道路整治工程、环境整治等项目,实施麦秀镇、宁秀乡、多禾茂乡市政建设,城镇化率达到43%。泽曲通用机场、天然气、光伏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实施棚户区改造1000户。投资3999.6万元实施并完成农牧民危旧房改造1818户。投资2366万元实施高原美丽乡村16个村。投资3215万元完成麦秀镇哈藏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等通电工程,解决了4045户群众用电问题。投资2.88亿元,实施交通新续建项目34项,公路里程679公里。泽同公路顺利完工通车。64个行政村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全覆盖。完成民间投资4.77亿元,增长161.66%。天津市滨海新区落实援助资金800万元,开工建设4个项目。中石化集团落实援助资金2045万元,建成4个易地搬迁点饮水工程,完成300户太阳能发电设备通电、民族中学西部分校配套设施等民生领域项目6项。中国出版集团大力推介对外宣传泽库原生态游牧民俗文化、人文地理,提升泽库知名度,并捐助价值50万元图书1.4万余册。落实系列亲商暖商措施,积极参加“2017年青洽会”,与青海金泰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签约,签约额19.2亿元。生态保护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认真汲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教训,采取分片包区,县级干部领题挂帅,对各乡镇拉网式开展边督边改,大力整改全省生态环境大督查发现的县城污水处理厂等30项重大问题,主动接受国家环保大督查。创新性开展“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创建活动,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治理。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23条河流纳入河长制统一管理。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和巡山查林力度,有效预防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对生活饮用水进行科学监测,并及时公布监测结果,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执法行动,打击非法采砂石、乱排乱放、随意变更草场性质等违法行为,加大土地执法巡查频率和执法监察力度,依法对9家采砂厂进行了整治和处理。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施工地控尘措施,强化对煤质管控和机动车修理铺监管,签订危险废物(汽油、机油)处置承诺书,开展县城燃煤小锅炉整治。县城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县城湿地保护工程等生态保护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2017年度湿地保护、封沙育林草项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县0.395万公顷的耕地保有量和0.32万公顷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得到巩固。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评估验收工作,义务植树0.5万株。推进泽库县国家级草原管护奖补考核试点。按“70%的草原补助金+30%的绩效资金”办法落实草原奖补政策,发放新一轮草原奖补绩效资金1.095亿元。设立公益性岗位,加快草原森林生态管护员队伍建设,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用2377名草原森林生态管护员。全年未发生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人为生态破坏事件和辐射安全事故。民生保障方面,全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14.3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9.08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15年免费教育政策,狠抓控辍保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31%。全县在园幼儿3648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9%。初中毕业升学率达93.05%。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级自查评估工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新增文化企业2家。开展文物及非遗申报工作,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审查,获批省级非遗项目2个,州级17个。为64家农(牧)家书屋和18座寺庙书屋配发图书8468册,开展 “送戏下乡”活动演出42场次,群众文化生活得到充实。举办首届环“阿尼措日更圣湖”徒步活动。培育文化产业人数3780人,新增各类企业68家,培育商标26个,注册16个,完成文化产业收入1590万元,同比增长21%。接待旅游游客28.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00万元。修订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县医院全年接诊量突破10000人次。注重发展民族医药,自制藏药157种,获青药准字96种,藏药制剂中心开工建设,藏医按摩等藏医实用技术得到推广,泽库县医院服务能力和藏医药影响力在青南牧区得到广泛认可。实施5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城乡社会保险工作有序开展,发放社会保障卡59138张,启用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共发放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残疾人生活补助等各类救助资金8324.55万元,45101户75875人受益。各项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958人,新农合参合60520人,参合率98.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5655人。重视养老、残疾人工作,实施乡镇敬老院、残疾人之家等项目。加大养老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县城养老院入住率。新增城镇就业31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5人。举办各类培训44期,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3412人,为73人争取自主创业担保贷款565万元。加大清欠追缴力度,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为873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964.18万元。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加油站等特殊行业、校园周围、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整治,查办违法案件37起,上缴罚款14.55万元,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积极开展社区、中小学等人员密集场所防震减灾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进寺院等活动,宣传覆盖面达100%。应急反应迅速,快速启动12·15泽库4.9级地震应急预案。灾后,把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放在第一位,及时开展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排查和灾后生产生活恢复工作。调控物价涨幅指数,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全年市场价格总体稳定。精准扶贫方面,配强扶贫指挥部和乡镇扶贫工作站工作力量,落实乡镇工作经费470万元,切实保障扶贫工作站高效运转,确保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完善精准扶贫系统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国家发改委稽察组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专项稽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肯定和认可。实现劳务输出11396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62人次。完成未就业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2411人。强化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完工并入住。2017年实施2344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完成工程总量的75%。按照人均6400元的扶持标准对54个村3265户、12713人实施到户产业扶贫项目,第一批到户产业项目完成率100%。整合省州县三级财政配套资金2600万元实施村级互助资金项目,覆盖26个村6175户23862人。开展藏医保健等9个专业的“雨露计划”劳动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子女受职业和大学教育补助370人、129.8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8712.02万元,用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项目。7个贫困村按时退出,1032户3933人脱贫减贫。深化改革方面,强化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7项,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43项,并在县政府网站予以公布。加快“双随机一公开”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初步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 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切实加强,通过政府网站、泽曲报、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万余条,群众对政府事务知晓率不断提高。完成800余名教师职称改革。泽库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启动“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新增企业、个体户474户,新办各类证照269户。强化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县级项目支出管理,在保障基本支出的基础上,县级部门预算综合绩效考评覆盖面100%。落实省政府公开承诺的13项民生调标、“两免一补”、“3+9+3”教育等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积极消化历年结余结转资金1002万元。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严格执行《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落实5062名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5元。